近年来,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千万工程经验精髓,以“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改革为统领,系统构建全域统筹、机制创新、需求呼应、资源下沉、数字赋能五维治理体系,探索形成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范式。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全省首位。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全域统筹,构建协同治理共同体。市委建立四级贯通、八方联动治理架构,创新实践党建领治、多元共治、精准施治工作模式,推动治理力量由分散走向聚合。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高位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基层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出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配套制定争先进位考评办法、六个新提升实施方案等1+8政策体系。创新建立双周调度、月度通报、季度观摩、年度考核推进机制,将基层治理纳入市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考察内容,与干部选拔任用、单位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深化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38名市领导带头践行民情日记制度,包联122个重点社区,累计解决加装电梯、管网改造等难题430余件。二是深化区域联动,凝聚共治共享合力。建立红色合伙人制度,吸纳央企驻陕单位、高校院所、三甲医院等186家单位组建治理联盟,签订共建项目清单287项。开发民呼我行智慧平台,创新群众点单-智能派单-党员接单-社会评单服务闭环,累计处理物业服务、环境整治等诉求12.6万件,办结率达98.7%。针对物业管理顽疾,实施红色物业提质工程,出台物业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建立红黑榜淘汰机制,清退服务不达标企业48家。在453个老旧小区创新国企托底+社区监管+业主自治管理模式,物业缴费率由43%提升至89%。三是推动力量下沉,激活末梢治理动能。实施万千百十干部淬炼工程,选派103名新录用公务员到社区担任治理专员,推动3600余个机关党组织与社区结对共建,17.2万名在职党员常态化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创新三进三查三改工作法:进楼栋查安全隐患改治理漏洞,进家门查民生诉求改服务短板,进企业查发展难题改营商环境。去年化解矛盾纠纷2.4万余起,改造背街小巷137条,15分钟便民服务圈覆盖率达93%。
(二)突出机制牵引,打造减负增效新样板。聚焦破解权责失衡、小马拉大车等难题,构建明责-赋权-提效制度链条,推动基层治理轻装上阵。一是重构街道职能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街道职责准入制度》,建立“3张清单+2项机制”(法定职责清单、协助事项清单、禁止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双向考评机制)。取消街道经济考核指标,将派驻机构考核权重提升至60%,赋予人事建议、统筹指挥等7项硬权力。创新街道吹哨指数考评,将28个部门纳入响应清单,建立10分钟响应、2小时到场、1周办结处置机制。改革后,街道协调效能提升3倍,重复投诉量下降67%。二是创新社区运行模式。出台社区减负增效双十条,建立全岗通服务标准,推行错时工作制、移动办公桌。研发社区智慧工作台,整合23个业务系统,报表台账精简68%。实施头雁培育计划,开办社区书记研习所,开发应急处突36计等实训课程,培育出马大姐调解法、小巷总理工作法等特色品牌。建立三考三挂钩机制(日常考核+绩效考评+群众考问,与薪资待遇、晋升渠道、评优评先挂钩),调整18名履职不力党组织书记。三是构筑数字治理防线。搭建城市大脑+社区微脑智能体系,归集政务数据2.3亿条,开发网格事件智能分拨系统。在疫情防控中,一码通平台实现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等九大功能融合,处置效率提升5倍。建立网情指数预警模型,通过语义分析实时捕捉苗头性问题,成功预警并化解群体性事件隐患43起,相关做法获中央政法委通报表扬。
(二)完善协同治理机制,破解治理难题。健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完善网格事件“发现-上报-处置-反馈-评价”闭环流程,推行“网格员日巡查、社区周会商、街道月调度”制度,确保90%以上问题在网格内解决。深化数字赋能,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平台数据,开发“基层治理智慧大脑”,实现风险预警、智能派单、效能监督“一网统管”。开展“痛点攻坚”专项行动,聚焦充电桩安装、电梯加装、停车管理等高频诉求,建立“一事一专班”推进机制,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年内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0件以上。强化矛盾源头治理,推广“红色调解室”“法官工作站”进社区,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5%以上。
(三)强化为民服务供给,增进民生福祉。实施“家门口幸福提升”工程,新建改建50个“党群服务综合体”,集成养老托幼、健康医疗、文化休闲等12类服务功能,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擂台赛,设立3000万元民生微实事资金,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接单、群众评单”模式,实施环境美化、设施升级等“小而美”项目300个。创新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开发“公益银行”积分系统,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体检、培训等福利政策,激活5万余名“银发顾问”“青年先锋”等志愿力量。深化“新就业群体暖心行动”,建成200个“红色驿站”,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等10项基础服务,引导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担任“流动网格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