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同志们:
我是来自XX乡镇的XX。今天,非常荣幸能在此与大家交流关于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体会与实践思考。中央八项规定自实施以来,其深远影响已深深烙印于基层工作肌理之中,成为我们正风肃纪、提升效能、凝聚民心的重要法宝。然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尤其在基层这片直面群众、事务繁杂的土地上,如何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防止“疲劳综合征”,杜绝隐形变异,始终是我们必须时刻审视、持续用力的核心课题。下面,我结合近期基层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汇报几点体会。
一、常持“显微镜”检视思想根源,筑牢“不想”的堤坝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八项规定精神能否在基层扎根,关键在于干部内心是否真正认同其价值与意义。我们必须时时拿起思想的“显微镜”,深刻剖析自身,不断校准价值坐标。
警惕“疲劳心态”滋生蔓延。八项规定实施已逾十二年,部分同志可能产生“老生常谈”的懈怠感,认为“该抓的都抓了”、“该改的都改了”,思想上出现松懈。例如,在近期一次关于精简会议文件的要求传达中,个别同志私下嘀咕“年年喊减负,材料要求一点没少”,反映出对持续深化缺乏思想准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旧问题解决了,新变种又会冒头。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唯有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才能克服“疲劳感”,永葆自我革命的清醒与坚定。
警惕“自我开脱”侥幸心理。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有时为了“图方便”、“求效率”,容易在细微之处放松要求,甚至为不合规行为寻找“合理”借口。比如,有同事认为“给村里协调点项目,吃顿便饭不算啥”,或者“给上级检查组准备点本地特产是人之常情”,这些都是将人情世故凌驾于纪律规矩之上的危险信号。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基层,哪怕是一顿饭、一包烟、一次公车私用,都可能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时刻拧紧思想“总开关”,坚决摒弃“小问题”、“小节论”的错误认识,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警惕“虚浮作风”侵蚀初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八项规定着力纠治的重点。在基层,其表现往往更具迷惑性。如近期一些地方反映,个别干部热衷于在各类政务APP上打卡签到、刷存在感,却忽视了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满足于在微信工作群发通知、要材料,搞“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群众真实诉求反而被淹没。这些行为背离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也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深刻反思,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否真正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我们的精力是否被无谓的事务消耗?要时刻牢记,基层干部的价值在于实干担当,在于为民解忧,而非表面的热闹与喧嚣。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定落实到位
为了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我们还必须加强监督检查。一方面,要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等方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能够及时反映问题。同时,要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媒体曝光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整改,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回应社会关切。
各位领导、同志们,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法宝。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使命。我们要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为推动基层事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指引下,砥砺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有任何问题,请直接联系 客服QQ 3044568041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