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认识方面
1.对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理解存在浅表化倾向。部分党员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停留在“读文件、记要点”层面,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实践性思考。例如,在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时,更多关注文字表述的规范性,未能结合党史中的“延安整风”“群众路线教育”等历史经验,深刻领悟作风建设对党长期执政的根基性作用。这种认知局限导致在处置公务接待超标、调研浮于表面等问题时,仅从“纪律红线”角度简单判断,未能站在“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剖析问题本质。个别干部甚至错误认为“只要不触碰经济问题,作风小节无伤大雅”,反映出理论学习“入眼不入心”的突出问题。
2.贯彻执行的韧劲持续性不足。少数干部存在“运动式整改”思维,将作风建设视为阶段性任务。例如,在落实精简会议文件要求初期,能够严格执行“无实质内容会议一律取消”的规定,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以视频会替代现场会”“拆分长会为多短会”等变通现象。某科室为应付检查,将原本3小时的季度总结会拆分为6次“专题研讨会”,实际内容重复率达60%以上。这种“前紧后松”的工作状态,暴露出对作风建设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思想准备不足,缺乏“永远在路上”的政治清醒。
3.思想自觉向行动自觉转化不彻底。部分干部尚未建立“八项规定即行为准则”的深层认同,存在“被动遵守”心态。典型表现为:在非工作时间接待校友、同乡等私人关系时,仍习惯性选择高档场所以示“重视”;在参加非公务宴请后,对“谁买单、谁参与”等细节刻意回避,反映出对“亲清政商关系”边界把握的模糊认知。更有个别年轻干部错误认为“严管作风束缚干事热情”,在匿名问卷调查中,12%的受访者表示“过度强调纪律会降低工作创新性”,折射出思想转化的深层次障碍。
2.制度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某市在制定《公务接待实施细则》时,未与财政部门同步修订差旅费标准,导致执行中出现“住宿费超标但餐饮费结余”的矛盾现象。在智慧监督领域,民政救助系统与车辆管理系统数据壁垒未打通,某低保户名下有高档轿车的情况时隔9个月才被发现。更突出的是“制度打架”问题,某单位同时执行“每周基层服务日”和“会议精简日”要求,导致干部周二既要去社区走访又要参加视频会议,陷入两难境地。
3.制度执行力评估机制缺位。某作风评议方案中,群众评分仅占考核权重的15%,且未设置“不满意事项回溯”机制,导致评议结果与真实感受存在偏差。在问责体系中,侧重对个人违规行为的处理,但对制度性缺陷的溯源整改不足,某单位连续三年出现同类作风问题,却无人对制度漏洞担责。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逆向淘汰风险,某干部因严格审核驳回32单超标接待报销,反被同事指责“死板较真”,年终民主测评排名下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