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方面。一是理论学习存在浅尝辄止现象。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政治内涵领悟不深刻,存在就事论事的学习倾向。如将作风建设简单理解为压缩经费开支,未能从两个确立的政治高度把握其战略意义;研讨时多引用文件原话,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与权力寻租的内在关联缺乏系统剖析;在分析国企改革典型案例时,习惯用业务视角代替政治视角,对作风问题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警觉不足。二是全局观念存在本位主义偏差。执行上级决策时出现选择性落实问题。如对涉及跨部门协作的作风整顿要求,存在守土有责的封闭思维;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过度强调新官难理旧账,未能从维护企业政治生态角度统筹解决;在落实厉行节约政策时,对业务部门变相开支现象存在睁只眼闭只眼的妥协心态。三是责任传导呈现衰减效应。作为分管领导,存在头雁效应发挥不充分问题。如对基层单位存在的躺平式侧卧式干部,多以工作压力大为由姑息迁就;监督执纪存在抓大放小倾向,对党员干部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失之于宽;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时存在说工作多、讲思想少的避实就虚现象。
(二)履职尽责方面。一是调查研究存在失真风险。基层走访存在被调研现象,如预先划定考察路线、指定发言人员;调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对职工反映的绩效考核不合理晋升通道狭窄等焦点问题,止步于形成报告而缺少具体举措;数字化转型中过度依赖线上问卷,忽视面对面听取意见的重要价值。二是工作推进呈现虚化倾向。面对改革攻坚任务存在击鼓传花现象,如将混合所有制改革难题简单转交法务部门;制度执行存在空转问题,对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落实情况缺乏跟踪问效;应对突发问题时习惯层层请示,缺少担当作为的魄力。三是形式主义显现变异特征。为应对检查考核出现数字游戏,如通过拆分合并会议实现数量达标;基层报表存在重复填报现象,同一数据需在不同系统多次录入;督查工作存在以痕论绩偏差,过度关注台账完整性而忽视实际成效。
(三)纪律约束方面。一是廉洁风险防控存在盲区。对微腐败的警惕性降低,如接受合作方节日伴手礼、默许亲属参与企业关联业务;监督执纪存在宽松软现象,对分管部门搭车报销等问题查处不力;个人事项报告存在选择性填报情况,对家庭重大变故存在瞒报迟报现象。二是权力运行存在越界风险。民主决策制度执行不严格,如重大项目论证时存在先入为主倾向;干部选拔存在熟人效应,对关键岗位任职资格审查把关不严;制度修订存在本位主义,在制定采购管理办法时过多考虑部门便利性。三是警示教育存在温差现象。廉政教育方式单一,仍以文件传达、案例通报为主;风险防控精准滴灌不足,对财务、招标等关键岗位的针对性提醒不到位;以案促改存在半篇文章现象,对巡察反馈问题的整改措施缺乏长效机制建设。
(三)扎紧制度笼子,从严监督执纪。修订完善《权力运行负面清单》,细化"八小时外"行为规范,建立供应商廉洁共建黑名单制度。创新纪审联动监督模式,组建专项检查组对业务招待费、采购招标等开展穿透式审计。实施干部作风红黄蓝三色预警,对苗头性问题进行第一种形态精准约谈。建立作风建设考核一票否决机制,将整改成效与干部任用、绩效薪酬刚性挂钩,全年开展2次作风建设专项巡察。
(四)健全长效机制,培育新风正气。实施作风建设品牌创建工程,开展清风标兵季度评选,设立作风问题曝光台。建立领导干部基层体验日制度,班子成员每月到生产一线顶岗作业。完善职工说事平台,开通24小时作风监督热线,组建由职工代表组成的作风观察员队伍。将作风建设纳入企业文化体系,创作廉洁文化作品,组织家风助廉活动,构建“教育+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作风建设新格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