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的规定,边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是指在陆疆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专科(高职)学生”。这个群体关系着边疆地区发展的未来,学校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帮助他们及时、正确、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边疆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边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学校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12个词、24个字,内涵丰富。由于此前的教育中都已经反复强调这些内涵,特别是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各边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并不陌生。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学生一般也能记住。但核心精神,需要在学校课程教学和其他培养活动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对其进行详细阐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生活的理解、掌握的信息,不断选择、辨别、强化记忆和认同,通过具体化运用与实践,变成支持他们应对学生阶段和走向社会遇到的各种变化的骨气、底气、勇气。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带来的机会
边疆普通高校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引导能力,使学生逐渐能正确认识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给他们提供的机会。一是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会为每个人的创业提供越来越好的环境。随着强国建设的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及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武装,将需要越来越多的青年生力军去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愿意做事而又不眼高手低、能够从小事做起的人,将会有可持续的发展机会。二是自由、平等的更充分体现,将使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合适的地方去发展自己。其具体表现是,随着各种人才考任制度的健全和监督制度的有力,通过考试取得优胜成为每个人入职的硬核指标,全国各地需要人才的地方都是大学生的机会。三是对公正法治的追求将有效防止和逐渐消除利益固化。这样,特权和长期腐蚀社会的“关系网”将不断遭到打击,每个人只能凭自己的本事找到机会,除了自己具有竞争力,谁都靠不了靠不住,“打铁要靠自身硬”。四是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将使个体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得到国家帮助。这些帮助包括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低保、救济、救助和就业创业扶持,意味着大学生走出学校后,只要拥有敬业和诚信的品质,大学生青年就有力量,国家就有希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