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县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难题,深化拓展新时代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途径,守护好群众的古村古建,让群众的乡愁有处可寻。
一、问题概述
**县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县域内星罗棋布着128座格局完整的古村落,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1633栋,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这些古村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承载着乡土记忆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古村落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建筑衰败触目惊心。调研显示,全县23%的古建筑因长期风雨侵蚀出现梁柱腐朽、墙体开裂,其中430栋被鉴定为危房,部分百年老宅屋顶坍塌、雕花门楼湮没于荒草,村民感叹“老屋撑不过三场暴雨”。以王家镇为例,始建于明代的“九进大夫第”因屋顶漏雨导致木构架霉变,修复前仅靠12根临时木桩支撑,随时可能整体倾覆。
(三)推动文旅融合是有力抓手
探索“文化IP产业化”路径,将古村故事转化为影视剧(如《鹤溪往事》网络点击破亿)、国潮品牌(“**贡茶”年销1.2亿元),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文旅融合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成为乡村振兴核心引擎;古村周边新建电商产业园,孵化37个本土网红品牌,2023年线上销售额突破7亿元。
部分文章缺省word文档下载,如果需要下载word文档,请在评论区发评论,我们安排修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