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巩固文化主体性 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繁荣发展文化的主动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巩固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出版发行,为新时代新征程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权威辅助读物。
1.坚持自信自立,在传承弘扬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境遇、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折射出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为状态和自信程度。文化主体性不是人类生物遗传的自然结果,而是人类历史实践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既有的历史和传统。《纲要》提出,“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前提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由衷自信,并在此基础上自觉理性地维护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价值。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加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一并提出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强调“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此,必须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符合本国国情的话语叙事,不断发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引领力。要深入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吸纳时代精华,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用创新增添文化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源泉,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创造出更多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回望来时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往中得到建构和形塑,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完善。站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要以贯穿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能动意识,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融汇通,在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巩固铸就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