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更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更自主安全可控和更高水平开放合作等实践新要求。
一、更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
创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带来的先进技术能够促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升级,有效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类别,提升原材料、中间品的处理方式和利用效率,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从根本上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优势产业延链和新兴产业建链。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应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各类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科研院所支撑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参与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中间实验研究、工程化应用和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闭环,促使更多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有效破解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作用。
二、更有力推进产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
四、更高水平推进产业开放合作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更大范围国际合作的生产力,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水平开放合作的产业体系,深化产业开放合作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背景下,加大产业开放合作能够更好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更多国外资本和技术参与共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进产业开放合作中,应深入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原则,对我国现有制度、法规等进行全方位审视,全面打破各类制约产业合作的壁垒,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全面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系统调整各类不合理法律法规,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产业开放合作环境;立足全球产业分工新态势,以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要抓手,构建产品、技术、制度等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更好发挥我国已建成的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作用,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持续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体系,有力推动产业投资、产业合作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把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为国际高水平产业开放合作的先导力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