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基于地域关系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流动党员管理是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探索新时代流动党员教育服务管理的创新机制,需要对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对中国社会因“地”派生的社会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的党员管理模式的局限与挑战

流动党员管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在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支庞大的流动党员队伍。大量党员在外经商、务工、从事业务工作,与原有党组织失去联系,这对基于“单位组织隶属关系”管理党员的传统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对外出流动党员管理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1994年,中央组织部制定《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为厘清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提供了基本规范。2006年,中央组织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但多年实践证明,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新要求。

一是模式单一,难以摸清外出流动党员的底数。在实践中,许多流入地党组织主要是基于公安流动人口的排查数据对党员身份进行筛查,事实上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例如,2021年,北京市某区组织部统计的辖区流动党员数量仅500多人,但实际上有大量外出流动党员并不在公安流动人口管理数据库的统计范围内。据山东省某市驻京办统计,仅该市在此区的流动党员就不下200人。可见,流入地和流出地对流动党员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差异。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的外出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客观上无法获得准确的流动党员数据。加之流动党员群体分布范围广、涉及行业多、流动性强,有的党性意识不强、自我约束力弱,个别甚至故意隐瞒党员身份,成为“隐形党员”“口袋党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流动党员趋向“流失”,难以纳入组织制度化管理。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5金币(VIP免费),请先
此部分内容为付费内容,支付后可以阅读全文

三是充分认识驻外党组织和驻外办事机构在凝聚流动党员中的角色定位。同乡关系是凝聚流动党员的重要纽带,驻外党组织可以有效发挥同乡关系的纽带作用,为服务家乡发展、保护同乡合法权益提供支持。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建立,可以把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管理工作协同起来,解决“两头管不到”的“放风筝”现象,实现“流动不流失、组织一线牵”。目前的党内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对驻外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作用的规定仍然不明确。未来如何发挥好驻外党组织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加强对驻外办事机构党的建设工作的统筹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四是进一步理顺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的管党治党责任。尽管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的共同管理责任,对流入地党组织做好党员日常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流入地党组织在实践中对外出流动党员的内涵以及作用的认识,存在强烈的属地意识,使得流入地党组织无法清楚地识别、排查流动党员的身份和数量,限制了党组织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当前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合作大多是通过零散随机的方式搭建共建机制,缺乏对工作机制系统性和集成性的思考。所以,未来如何进一步理顺两者的管党治党责任、自上而下地在流入地建立更高站位的统筹平台,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部分文章缺省word文档下载,如果需要下载word文档,请在评论区发评论,我们安排修复
0

评论0

请先
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经验交流、心得体会材料汇编(12篇)
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经验交流、心得体会材料汇编(12篇)
10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