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国旗下讲话稿:应试教育与“双减”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三6班的潘菁盈。我今天想讨论的主题是:应试教育与“双减”。

春季开学小学国旗下讲话稿:迎接新学期,一起向未来!

最近,我越发意识到:应试教育已经渗透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不论主科还是副科。

我们做语文名著阅读题毫无压力,可除去“刻在DNA里”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人物事迹,你会发现我们已经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体育课足球满分轻而易举“有脚就行”,可除去滴答作响的计时器,你会发现我们连真正足球比赛的规则都不明晰;音乐考试凭着一首歌混得“风生水起”,可除去烂熟于心的旋律,我们却无法感受歌曲背后的浓烈情绪…… 父母会经常对我说,同学们周末都在补习。而我,本来作业就写得慢,还总想试试各种活动,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于是,心里总有焦虑……还有,我们会经常报复性地把手机抱在怀里,其实刷手机没什么意思,却偏偏不肯松手。

我以为,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便与应试教育有关。

首先,迎合考试需求而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趣味性。试想,背下最标准的诗词解读,显然比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再自行与作者共情,在考试中更有用。当我们无法与作者共情时,有温度的字词就会变成冷冰冰的答题格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这样,学习就令人疲倦了。

其次,应试教育为“内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一切都有标准,只要早学早背,甚至来不及真正理解,也能比同龄人抢先。于是越来越多人提前学,“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学”,使越来越多人也被迫提前学,浪潮一波一波袭来。

我并非彻底批判应试教育。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教育资源匮乏,最高效、最公平的选拔方式只能是考试,学校只能这么做,我们也只能这么接受。但是,随着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做题家”愈发地多,弊端愈发显露,无法“改变世界”的我们,可以不被世界改变吗?

我想,“双减”政策是给出的一个选择。无论政策是否完全实施到位,这至少是一个官方表态,愿意给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焦虑与浪潮之外保留时间,因此我十分支持。这不是逃离学习,只是可以有更多的学习途径,可以在应试教育之外,学生有一些自由选择。我们得以莫名其妙地被某句根本不是重点的诗戳中,得以喜欢上某个永远不可能出现在历史书里的人,得以参加某场与狭义的学习无关的活动。

例如,我参加的上届中附辩论赛。那段日子我几乎都在准备辩论,想观点、写稿子、打比赛,忙碌得没有时间刷题,背书,但它带给了我极度的充实感。偷偷在稿子里引用崇拜的辩手的话;因为结辩陈词没说完而急得跺脚;思考一些正常人可能从不会细想的问题……我想,很多年后自己可能会忘记一些题目的特定解法,但不会忘记初次正式中辩的经历。——顺便祝福中附辩论赛越办越好!

当然,我们的老师已经尽力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元的体验,理科有实践拓展,培养思维方式;文科有真正的理解与情感,培养独特感悟;但是,我以为还可以做的更好。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初三6班 潘菁盈

部分文章缺省word文档下载,如果需要下载word文档,请在评论区发评论,我们安排修复
0

评论0

请先
班主任在二模分析会上的发言
班主任在二模分析会上的发言
3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