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演化逻辑

党课讲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演化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大幕由此开启。我们党领导农民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珍惜这一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将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全面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领域改革的艰辛探索与伟大实践,分析农业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演化逻辑,有助于更好应对“两个大局”中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赋能农业强国建设。

农业农村改革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底色。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创举是农业农村改革的一声春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以正式确立。面对第二轮承包中出现的农民承包土地代际传递、细碎化和长期投入不足等新问题,中央参考贵州湄潭农村改革示范区经验,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强调保持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国家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创新并建立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退出等各项改革措施。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5金币(VIP免费),请先
此部分内容为付费内容,支付后可以阅读全文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农民收入问题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除农产品生产经营外,农民以个体经营和乡镇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诸如家庭副业、加工制造业等非农产业,乡村产业链延伸成为农民收入的又一增长点。从1986年开始,国家逐步打破城乡劳动力流通壁垒、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农村劳动力得以实现城乡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兼业农户主要收入来源。面对农民种粮收益下降、农资成本升高等问题,国家于2004年实施农业税减免和种粮直补、购机补贴、良种补贴“三项补贴”。2006年,国家实施农业补贴、取消农业税、建立重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切实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更加注重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推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多项举措,更好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益。在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上,国家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让产业链条主体更多留在县域乡村,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参与产业经营并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进一步激活农村各类资源,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是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和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的奋斗之路。“三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驱动这个关键抓手和重要法宝,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

部分文章缺省word文档下载,如果需要下载word文档,请在评论区发评论,我们安排修复
0

评论0

请先
2023年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范文2篇
2023年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范文2篇
刚刚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 })();